中国科学报社简介
中国科学报社是中国科学院所属唯一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新闻媒体单位,具有主办报纸和期刊的特许出版权和发行权、记者和记者站的管理权、广告经营权等。 H,:3ev3+3ZX55h
目前,报社拥有两报(《中国科学报》、《医学科学报》),一网(科学网),两刊(《科学新闻》、《科学新生活》)及移动新媒体矩阵等传播平台。同时,中国科学报社在全国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记者站,与国内近百所著名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y5=,XB,+4ER9~,u
1959年1月1日,中国科学报的前身《科学报》在北京创刊,是我国创刊最早的科技类报纸。1989年1月1日更名为《中国科学报》,1999年1月1日更名为《科学时报》,2012年1月1日复名为《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报》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一周五刊,彩色印刷,面向全国公开发行。 u1~1X04:,wn8-4L
科学网(http://mwz.zwzzw.com/html/site_sciencenet.cn.html)于2007年1月18日上线,定位为“构建全球华人科学社区”,在科教界拥有较为广泛的美誉度。目前,科学网在全球网站中排名4000名左右,在中国网站中排名500名以内,在全球中文类科技网站中稳居第一。 a9=9vX49wc,~8B
作为从事新闻宣传和科学传播工作的专业机构,报社近年来积极发展移动新媒体,不断提升音视频传播能力,通过报、刊、网、号的内容强关联性定位,不断增强报社传媒产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F4-,hz5=6yZ8:4B
面向未来,报社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立足中科院,面向科教界”的行业媒体定位,积极利用新型传播手段,实施媒体融合发展战略,发挥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功能;发挥背靠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主办单位的优势,紧紧依靠高层次院士专家,积极开展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公众传播。 a1!2ZZ3+5DQ6?4I
历史沿革
1959~1966年 O3;9Ky5?6NT4~4z
■1959年1月1日,《科学报》创刊(对开周报)。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科学报”报名。 W73gV9.4xq7;,t
■1959年初,《科学报》创刊后不久,即召开了首次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报通讯员大会。中国科学院秘书长杜润生代表院党组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f46EK9~3ed5=4X
■《科学报》创刊后的几年内曾反复停刊复刊。到1962年11月12日第二次复刊后去掉了“内部资料”的字样。 Y3.2JS5!6YM9!2X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作为中国科学院喉舌的《科学报》也和全国许多报纸一样停办。1966年8月13日,编辑部在当日出版的《科学报》上发表《告读者》:本报自即日起,暂时停止出版。 X54Ax6;9Vk4+,p
1979~1988年 Z8-4lU8+,LN9:5l
■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被迫停刊了12年之久的《科学报》于1979年11月2日复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昌代表中科院党组,以《春风吹又生》为题撰写了《科学报》复刊词。 I7-9Tf9.6wj4-,z
■1979年12月,《科学报》首次采取院内公开招聘,从应聘的30多人中经考试调入5人。到1980年底,形成了由14名专职编采人员组成的基本队伍。 l8,aM46Pt4.7g
■1981年1月,《科学报》在北京第一次召开记者会议。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胡克实代表院党组到会讲话,特别赞赏报社设兼职记者的做法。 w,?7cT9~6FU4,v
■1982年8月,《科学报》在国内首家刊发本报记者高景泰和宋世绵独家采写的有关中年知识分子蒋筑英事迹的长篇通讯《献身祖国光学事业的忠诚战士》,在国内引起震动。此后引发各新闻媒体连续报道,引起中央领导关注并批示,蒋筑英成为新时期中年知识分子的一代楷模。 B5.1lA1+2RW5-4w
■1984年1月,《科学报》由复刊后的4开8版小报改回对开大报,每周一期。 u9:4bi8?2cQ2;,E
■1984年5月,《科学报》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前夕,编辑部在征得有关中科院分院的同意和支持下,决定在华东、中南、西北、东北地区设记者站。 q2-1qc2-,Ch1!2O
■《科学报》1985年开始在国内公开发行,由北京邮局承担国内发行业务,当年征订份数近5万份。 o,?6nI2?7OC2-6d
■1986年4月,《科学报》围绕长江三峡工程开展讨论,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为推进我国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的进程,调动和发挥科学家在国家建设中的咨询、参谋作用产生了积极效果。 B9~6cX95uY9=4B
■1986年5月7日,中国科学院下达[科学报字0447号]文件,要求未建记者站的分院“应积极筹备,尽早建立记者站”。截至1987年底,《科学报》已在中科院各分院和京外直属研究所建立起记者站18个,拥有记者站专职记者23名、兼职记者40名、特约记者28名、通讯员近500名,形成了一支规模较大、有较好素质的通联队伍。 Q,:1mP1-4h08:6C
■1987年1月,《科学报》由周一刊改为周二刊。由主要在国内发行扩展为向国外发行(国外刊号为D995)。 j4-9Ws,9Ec4.2m
■《科学报》紧紧依靠中国最大的科学群体——中国科学院这个强大后盾办报,特别强调科技报道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1987年,新华社记者李希光在北京对出席第三世界科学院大会的科学家的调查表明,80%的中国科学家认为在中国各家新闻媒介中,《科学报》的科技新闻报道最可信。 p2+1Dj7.4QI1~1F
■1988年,科学报社创办国内首家科技新闻业务杂志《科技新闻通讯》,在长春编辑、出版、发行。1989年改由中国科学报社与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合办。1990年移回北京编辑发行,更名《科技新闻与写作》。 P9-8zt8:7RL5.7b
1989~1998年 w2+8Xi1;2BD1:,W
■1989年1月,经新闻出版署批准,《科学报》更名为《中国科学报》。 p9.9dU1:2XQ4:,w
■1989年11月23日,报社激光照排筹备工作完成。 G1!1Bu7,Vz3;4J
■1990年,《中国科学报》率先开展了科技体制改革探讨的专题讨论,在科技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引起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的重视,并作了重要批示。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新华社都作了报道。 i3;,Aq43bf9!8w
■经经贸部批准,1991年12月12日,中国科学报社在厦门举办海峡两岸科技合作项目洽谈会,国内各部委600余项科技合作项目参加洽谈,引资2200万美元。 Y5;5qr,-2Fw,:1m
■经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国科学报》从1993年1月起由周二刊改为周三刊。 x3?4Bg5=,xj,;3g
■1993年初,《中国科学报》揭露李富斌剽窃论文事件引发的科界打假报道引起强烈反响。这一报道与随之开展的科学道德专题讨论被两院院士评为1993年十大科技新闻之一。 L4-9In6=8Jg3?2i
■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国科学报·海外版》于1993年7月1开始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海外版汉字印刷,每月一期对开8版,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对外宣传领导小组主办。其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国在国外的留学人员、访问学者、华裔科学家及华裔企业家,发行范围涵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在美国就有700多家大学图书馆有该报供读者阅览。 Z9~7GI98BO9=6q
■1993年下半年,《中国科学报》率先开展“如何看待科技人员上山下海”的讨论。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次报道这一讨论的进展情况,并选播讨论文章。 f7.3Ot4?9qQ85x
■如何看待成果鉴定,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评价体系,科学界对此看法不一致。从1993年11月12日起,《中国科学报》在一版开辟专栏开展关于“成果评审和鉴定”的讨论,首先发表了学部委员何祚庥的文章,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均予播发,新华社也发了通稿。 w4=9uI8-2DM7+6z
■1994年9月1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发文,向全国推荐订阅《中国科学报》。该文说“《中国科学报》是一份在我国科技界颇有影响的国内外公开发行报纸。它在宣传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报道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和动态、弘扬老科学家治学经验和奉献精神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深受广大科技和教育界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y2=,fC4+8YJ2,z
■1994年,《中国科学报》开辟了《维护科学尊严》专栏,先后对邱氏鼠药、水变油、伪气功等进行揭露,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这年9月,《中国科学报》登报征询读者意见,95%的回信读者对本报的科学性表示满意;82%的读者对本报的导向性表示满意;79%的读者对本报的权威性表示满意。 R1;4tv1;3aj,-,M
■1994年10月开始,为庆祝《中国科学报》创刊35周年,有近百名我国科技部门领导、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学校长和有关新闻单位的领导题词祝贺和鼓励。 F3!1HP1=1NI96w
■1995年6月23日,本报评论员文章《义不容辞地维护科学尊严》(黄安文撰稿,李士修改)荣获1994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f,+6kU7+1ZO7;4I
■1995年10月,《中国科学报》以《我国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为题展开讨论,一些专家学者就此问题发表了十几篇文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x8-1wf4?3qR78l
■1996年5月,《中国科学报》与美国《科学》杂志建立合作关系,在《中国科学报》开辟的《科学快讯》专栏中将这一世界著名科学杂志上的重要内容及时介绍给中国读者,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欢迎。 Y4?3cI4;6rv5!8d
■1996年6月~9月,钱伟长等60余位大学校长向全国联名推荐《中国科学报》。推荐信说:“在我国科技界,有一份在国内颇具影响但尚未被高校师生普遍认识的代表我国科技教育界水平的科技大报——《中国科学报》,她是我们担任校长工作的同志们最喜爱阅读的报纸之一。” N3-3oo1~2OV2!2l
■1996年秋,美国《科学》杂志专门撰文介绍《中国科学报》反对伪科学的情况,高度评价《中国科学报》在维护科学尊严、反对伪科学和封建迷信的斗争中所起到的作用。 I1:5aT9?8iT,-7p
■1997年12月22日,中国科学院批准对《中国科学报海外版》的属关系进行调整,由中科集团代管调整为隶属中国科学报社。《中国科学报海外版电子版》改为《中国科学报电子版》。 x6+1VJ3=7Sc9;9h
■1998年1月,《中国科学报》改版,由周三刊变为周四刊(后为周五刊),由原来每周12块版发展为每周28块版。 p7~8ki,.8wp2~6s
■1998年初,《中国科学报》与英国《自然》杂志建立合作关系。 Z6.9aw5+4gt,+4b
■1998年4月,面向北京市民读者、引导市民科学生活的《科技新闻·生活周刊》推出,迅速成为北京报刊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刊物之一。 e1~,XD,+6mi48V
■1998年6月29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科学报》从1999年1月1日起更名为《科学时报》(日报,对开8~16版)。《科学时报》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由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办。 i1;,Zq6=4NN,.7H
■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创办《网络报》,由中国科学报社和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联合主办。《网络报》首刊暨中国信息化建设论坛1998年7月6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G5~2zU8,RW28Y
■1998年8月13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科坛文明天地》变更为《科学新闻》杂志,由双月刊变更为周刊(8开64版)。《科学新闻》杂志由中国科学报社和中科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主办。 j7=1Zw1=7sj8:8d
■1998年10月,第一届中共中国科学报社党委和纪委成立。 h7.60C8-2dB7:5T
■1998年10月29日,中国科学院批准中国科学报社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新闻传播中心。更名后的中国科学院新闻传播中心仍是中科院的事业单位,归口管理中科院新闻媒体。 s5-3wQ7?,0M7.9X
1999~2008年 q3!,Ru,~8Ni,~6A
■1999年1月1日,《中国科学报》更名为《科学时报》首刊发行。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以《发挥科学思想库的作用》为题,为《科学时报》首刊致词。 S9;6ua3;7tC6?,y
■1999年1月10日,《科学时报·今日生活》创刊。该周刊在北京报刊零售市场曾经发行达27万份。 x,;5Ii1?3Rx2.50
■我国最大的科普出版工程《院士科普书系》启动。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学部和科学时报社共同策划、组织两院院士撰写,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跨世纪科普出版工程——《院士科普书系》新闻发布会,1999年2月10日在京召开。 t,-8aX6:3Wq1+2a
■1999年5月6日,《科学时报》1~3版以3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中顾委原常委、国务委员,中国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兼副院长张劲夫的文章:《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将密封表30余年的记忆郑重地公之于世。该文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的重视,新华社向全国发通稿,在科技界引起很大反响。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表彰颁奖大会,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o9~8Kj9=1Qx,4t
■科学时报社于1999年6月17日迁入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一条乙3号。 m,8bF9=9Ts6-8p
■1999年8月31日。江泽民同志为由科学时报社编写的《请历史记住他们》一书题写书名。《请历史记住他们》(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荣获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 J,!7cn7.6su9?,y
■1999年9月13日,《科学时报·读书周刊》创刊,对开4版,每周一期。 t2?3oj,~9Ez,:6v
■1999年9月16日,《科学时报·成才导刊》创刊,对开4版,每周一期。2000年9月17日,《成才导刊》改为《大学周刊》。 N4~8Rx,.8Kp4+1Z
■2000年1月1日,《科学时报》经批准明确由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办。 q3?3gr6=6lU8;,P
■2000年1月2日,《科学时报》与美国《侨报》合作,在美创办《中国科学周报》,并正式在纽约出版发行。 G3-,Ws4=1oE2:2y
■由科学时报社提出创意并发起组织的一项跨世纪科普出版工程——《院士科普书系》首批出版,2000年6月4日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首发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院士科普书系》撰写了题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的序言。 p,:,OY4:9VE8-,x
■2000年6月16日,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报社正式更名为科学时报社。 W2:4UR,;2ms4!9o
■2000年8月22日,科学时报社举行第一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会委员会。 N8-6Nu6!3Vy8!7K
■2000年11月6日至9日,由科学时报社发起并承办,由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的2000中国国际科普论坛,在北京科技会堂举行。周光召、路甬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Leon lederman等一批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在会上作报告。11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了部分与会代表。 J4?9uc,:2vW9=5x
■2001年2月16日,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要情》2001年第4期载文《在美国发行受好评》。该文说:由科学时报社与美国侨报社共同创办的《中国科学周报》于1999年12月19日试刊,2000年1月2日正式出版,在美国发行。一年多来,该报在报道方式上坚持“好看、实用”的原则,将我国改革开放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就宣传融于海外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受到海外读者欢迎。 U7.2Hd7!7SM,=,e
■2001年3月,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科学时报社下属《科技新闻》杂志更名为《科学新生活》,刊号为CN11—4682/Z。该刊系以科学指导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工具类、服务类杂志,发行稳定在8万份,是首都报刊市场上一份有影响的刊物。 c,-8nk7:8fh8;8V
■由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北京市分会和科学时报社承办的科学家新世纪论坛,2001年5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数位中外著名科学家路甬祥、Arry Kroto(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波诺学家、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白春礼、李国杰、李三立、匡廷云、朱作言、徐晓白,分别就21世纪科技发展趋势、信息科学技术、生物科学技术、新材料和环境保护等专题作精彩演讲。 u8-8KT4?9KM,!9b
■2001年6月14日,召开了共青团科学时报社委员会成立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共青团科学时报社委员会。 m,=7YI1:70h2+8X
■科学时报社2001年第一届大学工作站会议于9月25日、26日在北京中科院外国专家公寓召开。中科院副院长陈宜瑜、中国工程院副秘书长白玉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王杰分别代表《科学时报》的主办和共办单位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03?3kv,.,ot9-6r
■2002年1月23日,由科学时报社和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部组织,566名两院院士投票评出“爱立信杯2001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新闻发布会。这是国际知名企业首次参与评选活动。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对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精彩点评,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徐匡迪院士宣读评选结果。 a2:3gH5.8rZ2=3O
■2002年5月12~14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药学会、长春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科学时报社、长春生物制品所、长春医药生物技术中心承办的首届中国药学及医药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院士出席开幕式并发表演讲。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侯云德等9位两院院士和来自全国的200多家医药研发与生产单位的代表500余人参加了论坛。 y8-5iW8=4ZL1:4K
■2003年1月1日,《科学时报》首次彩色印刷出版,并由日报改为周五刊,周一至周五对开8版,4个版主报,4个版周刊。周一至周五的周刊分别是《创业周刊》、《大学周刊》、《中关村周刊》、《读书周刊》、《科学周末》。《科学新闻》杂志也由周刊改为半月刊。 K45VZ7!8hc1+,w
■科学时报社参与承办的中国科学院网站,名列政府上网工程网站建设示范单位前10名。 2003年2月28日,在由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和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主办、政府上网工程服务中心承办的优秀政府上网工程网站建设示范单位调查结果发布大会上,中国科学院网站获得了奖牌和证书。 U3:3Al86Lv1.90
■2003年3月6日,《科学时报》推出《两院院士评选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部分成果展示特刊》,并向全国人大、政协两会赠送报纸。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对这期特刊作了批示,给予充分肯定。 d8=5EO5:4aT2;2b
■从2003年4月21日起,《科学时报》每天的头版头条都是有关非典的报道,并推出了《讲科学战非典》等大型专题栏目,集中报道来自各领域专家的观点,钟南山、侯云德、赵销、洪涛、陈可冀等一大批活跃在抗击非典科研攻关一线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都有精彩观点通过本报记者的采访传达给公众,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对正确舆论导向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v3:1uh4?6xu6~9U
■从2003年8月6日开始,《科学时报》开辟《院士治学格言》专栏,每天刊登4~6位院士亲笔题写的治学格言手迹,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并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 g7+3eu3+1wo4?30
■2004年1月1日,《科学时报》由周五刊改为周六刊。 g7=90Q7?,Tf9-6K
■由科学时报社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部联合发起并组织的两院院士评选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活动连续进行了10年。2004年1月12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振邦杯两院院士评选2003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发布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在会上分别对世界和中国十大科技进展项目进行精彩点评。 e5=6XL88ge9!6S
■ 2004年3月,由科学时报社征集、整理、编辑的《中国院士治学格言手迹》在京出版。 w1~5gR7~4Zc18G
■ 2005年,科学时报社根据“科学时报的调整年、内部管理的深化年、广告经营的试点年、时报周刊的过渡年”的整体工作思路,全面推进报社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打造中国第一科学传媒”的奋斗目标。 A9:3ls9:8pc2=1N
■ 2005年,科学时报社主办了第十二届两院院士评选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的活动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中科院副院长白春礼和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在新闻发布会上,分别对2005年度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进行了精彩点评。 o3~,VU,.4mn63W
■2005年,为提高办报水平,体现《科学时报》的特色,报社集中有限的资源和优势力量,推出了“拳头工程”和“头条工程”,成为改版后的《科学时报》的新亮点。 t9+,oV7~5Mw9=1M
■中科院的创新研究单位进入“创新跨越、持续发展”试点第三阶段。自2005年6月9日开始,科学时报社策划组织了“创新的脚步”大型系列报道,对7年来中国科学院的各方面成就展开了全景式报道。 A9?4UD4~2zF7;6D
■2006年,科学时报社充分利用“两院一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优势资源,发挥两院专家的思想优势,加强选题的策划和实施。如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重大会议的报道工作中及时反映专家的思想和声音,为我国社会和科技的管理者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并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 t5-1yW3+8XQ,?7E
■由科学时报社策划并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共同组织实施的《院士科普书系》荣获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开科普著作获得国家科技奖之先河。 M4!3IL9!4Np53O
■科学时报社主办了第十三届两院院士评选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的活动并召开新闻发布会,分别对2005年度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进行了精彩点评,几十家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报道,进一步提升了该项评选活动的品牌效应。 x1+2Zr4.9i0,+7i
■2006年2月起,《科学时报》开《科学基金》专版,每周出版,持续关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基金资助项目动态,报道基金项目成果,宣传杰出人才的成功经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t,!4ZX3!8SG5.,Y
■2006年2月,科学时报社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签订“报系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科技传播人才培养、传播理论与新闻实践相结合等方面加强合作。 z,!4Gu4~1Fw8.2s
■2006年11月,科学时报社与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第五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进一步增强了报社在科技传播领域的影响力。 r3;2HG6:3rS9~9x
■2007年 1月18日,科学网正式上线,并迅速跻身我国科技类网站前10名之列。 G8.3ds3.4jL,;,W
■2007年8月3日,中国科学传播研究所正式成立运行,并迅速在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领域,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交叉领域形成特色鲜明的竞争力,所申请课题“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中标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 t5-5Hb6.7Qp9:6e
■科学时报社主办了第十四届两院院士评选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活动,分别对2006年度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进行了精彩点评,几十家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报道,进一步提升了该项评选活动的品牌效应。 o9=1F03-5Yt9=7A
■2007年6月,科学时报社与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等12家国家一级学会、协会共同主办了首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有效锻炼了报社的经营队伍。 D3?3JS8=8dx2~8c
■2007年11月,科学时报社与爱思唯尔和英国大使馆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并在科学网合作开办了论文频道。 s4.9xs4~9Il8:9g
■2007年11月,采编系统平台正式上线运行,经多轮调试,证明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规范化程度,对报社采编业务的规范化有显著的意义。 a5=9pF,7kl2.9U
■2008年1月,在南方冰雪灾害发生后,《科学时报》开设了《雨雪无情 科学有爱》栏目,连续十余期就冰雪灾害进行了报道,获得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c2+9QB6;5cp7!6I
■2008年3月,推出纪念“科学的春天”30年系列报道。 d3;9Pl5:7em2.9C
■2008年,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当天,《科学时报》第一时间安排记者赴中国地震局采访,在第二天刊发了头条文章《震级高 有感范围大 传言不属实》,并配发言论《镇定 信心勇气》,被央视等多家媒体广泛转载。在随后的近一个月时间里,刊发近25个整版的地震报道,并派出记者赴震区一线采访,报道工作受到中科院的表彰。 z3?4Hf42NH28h
■2008年7月和8月,策划2008年北京奥运会报道,从科学家参与运动及奥运科技等角度,对北京奥运会进行了报道。9月,重点进行了中科院实施科技奥运项目报道,对中科院为北京奥运会所作出的科技贡献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 n5.5DW7+1Tb9~5E
■2008年9月底,“神七”发射,派出记者赴酒泉发射现场和北京飞控中心进行了全程现场报道,共推出4个整版。 w6-5jX1+9cr8;7F
■2008年12月,推出“纪念改革开放30年”系列报道共12篇。 g,=9PN9+4hE6=4n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一条乙三号 n7.2Zy2=9KT8+,s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