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简介
学院历史悠久,底蕴雄厚 i8!1xs5~4Sl9!1c
大连理工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向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化工学院(系)于1949年建校之初成立,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以杨锦宗、张大煜、侯毓芬、林纪方、聂恒锐为代表的老一辈化工人面向国家需要,勠力同心、艰苦创业,用不懈的奋斗留下了坚实的足迹,经历71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化工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端化工人才培养的摇篮,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化工领域唯一的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和工程学两个学科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重点学科。 I4:2Pm,?8bI3+6j
学院目前下设9个系:化学系、化学工程系、化学工艺系、材料化工系、催化化学与工程系、化工机械与安全系、药学系、高分子材料系、精细化工系;1个分院:盘锦分院;3个中心:化学分析测试中心、基础化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化工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学院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已从传统化工优势领域,拓展到智能材料、先进能源、安全工程、生物医学等新兴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T15Hg6-1dG9;9p
学院建设有国内一流的化学、化工学科群 b,-4pW,?2fA,=9M
学院现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一级学科辽宁省重点学科,11个二级学科辽宁省重点学科;1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22个硕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国家、辽宁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在2006年、2012年教育部全国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三,2016年教育部全国学科评估为A类学科。学院以学科交叉为特色,引领行业,致力解决能源、材料、信息、环境、健康等领域卡脖子难题,屡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目前正大力开展新工科建设,以绿色、智能、大数据理念为特征,前景广阔。 K1.2Av6+8lt42w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h8.4qc6=4oR9-5r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458人,主院在职教职工409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3人,教授级高工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33人,讲师(助理研究员)23人;盘锦分院在职教职工4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0人,讲师6人。在站博士后68人,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站64人, 安全科学与工程站4人。有国家、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1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有特种高分子材料专家蹇锡高院士、智能光学材料专家彭孝军院士、人工光合作用专家院士、生物医学探针专家Engin U. AKKAYA院士等学术大师,有生态染料专家张淑芬教授、膜科学与工程专家贺高红教授等领军人才,有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中青年教师中有200余人次获得包括国家“杰青”(10人)、“优青”(9人)、“宝钢教育奖获得者(20人)”等头衔在内的省级以上学术头衔。 d2;6zW3+6Rp5.7Z
学院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实践创新平台 I6.8SY5;,tM6-8s
学院拥有“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消防与应急救援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单位),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石油化工爆炸机理与安全泄放技术科技研发平台”,“科技部大连气波制冷研究推广中心”,“辽宁省生物基化学品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分子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能源材料化工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化工资源清洁利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低碳资源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石油化工技术与装备辽宁省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先进高分子及复合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绿色化学化工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辽宁省精细化工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辽宁省烟气余热利用装备防腐蚀工程实验室”,“辽宁省硼镁特种功能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工程实验室”,“辽宁省石化行业高效节能分离技术工程实验室”,“辽宁省精细化工工程技术中心”,“辽宁省高性能树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工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及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水化学与水质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7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中心,还拥有1个科技部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超分子化学与催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简称“111计划”),即“功能超分子与纳米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精细化工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学院现有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教育部科研创新团队3个,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5个,“兴辽英才计划”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2个。学院有11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国家奖励。 K4.7IL3-40u9+1k
学院拥有“基础化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辽宁省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国家、省部级教学示范中心和“大工-华锦”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工-大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工-抚顺石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15个省部级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精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学院有13项教学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国家奖励。 z37HJ3?2yh7;6i
学院形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B52ZO8!4WE2,o
研究生培养:学院现有研究生2264人,其中主院硕士研究生1416人,博士研究生700人,盘锦分院硕士研究生148人。研究生培养中,学院围绕着将学科强、高端人才多的突出优势转化为科研育人的优势,坚持发挥“大项目、大平台、大团队”涵育一流科研人才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尊师重教、敬业爱生、和谐互助”的良好导学文化和浓郁的学术科研氛围,广大研究生在一流的学术环境中中不断坚定学术志向、塑造科学精神、提升科研本领。在研究性论文发表、全国科技竞赛、辽宁省优秀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中评审等活动中,屡创佳绩。 f6.6aj9-6BR6:40
本科生培养:学院现有本科生3574人,其中主院本科生2322人,盘锦分院本科生1252人。学院将人才培养定位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转型升级密切关联,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突出创新”为办学理念,贯彻学校“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总体办学目标和“高水平、研究型、有特色、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全面推进,坚持理工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特色发展之路,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能在化工、化学、制药、过程装备等领域从事生产、管理、设计、研究、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并通过设立化学工程与工艺国际班、化工与制药类创新实验班、新工科创新实践班等,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开发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精英人才。 Y,?4kr9=4bf6=7X
学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化工人才的知名高地 y8:2aK1-,Au2~1H
国际化人才培养: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国际班建设为牵引,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奥地利、韩国等国的知名大学、研究机构或公司建立了长期的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交流机制,定期选派优秀学生出国学习或交流;在学院层面上跨专业方向全面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 i3:7zs2~9gs47h
创新型人才培养:本着“突出创新、强化工程实践、尊重个性”的原则,依托学院优质教学科研资源,通过开设化工与制药类创新实验班和各类创新实践强化班、实施大规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组织科技竞赛等,挖掘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工程实践能力,全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X8~1OD1?8Gk3?9g
新工科人才培养:面向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态势和新需求,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重构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传统学科导向的培养理念向成果导向的人才培养转变;推进化工人才培养内外部环境协同,推进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融合。 B2:1wf7;7zr7-8k
学院广泛加强和拓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 z27ZA9.5Gx21Z
学院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奥地利、韩国等国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或公司建立了实质性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交流关系,定期选派优秀的研究生、本科生出国学习和交流、全额资助表现优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进去。科技部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超分子化学与催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简称“111计划”)“功能超分子与纳米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精细化工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了学院高水平的国际化办学进程。学院聘请了包含土耳其Engin U. AKKAYA院士在内的多名外籍教师。还邀请国内外多位知名学者来校进行讲学交流。与瑞典皇家工学院、宾州州立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德国马普学会、日本东北大学等多家单位分别建立了联合研究中心。 A,+8Sk8.7jM9:9n
学院十分重视人文关怀和文化建设 C1:7Nw2=3qh4?1j
学院秉承“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以“化育臻善,工于至诚”为院训,提倡“以创新谋发展,以贡献求支持”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传承大工红色基因。学院多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M3;4cS1?1dF57k
学院将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地位、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强化专业优质资源的建设、进一步凝练方向、汇聚队伍、整合创新,重内涵发展,提升质量文化,再创辉煌! L8:9Zr4;9Dq4~6e
(2020年6月16日) v4-5lx98Nn2:8C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大连凌水主校区) X9~7Ks7:7jf3!8O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